网站排名上不去?可能是你的关键词没玩明白
说实话,我第一次做网站优化时,光盯着关键词密度使劲儿,结果被算法教做人。后来才明白,这玩意儿根本不是往文章里硬塞几个词那么简单。
你以为的关键词优化 VS 实际上的关键词优化
早些年做SEO,大家特别爱干一件事——把关键词像撒芝麻似的铺满整个页面。我见过最夸张的,一段200字的文案愣是塞了15次"装修公司",读起来跟复读机似的。现在要是还这么玩,别说排名上不去,搞不好直接被判定成垃圾内容。
现在的搜索引擎可精着呢。去年我有个做烘焙教程的站,刻意避开了竞争激烈的"蛋糕做法",转而优化"零失败戚风蛋糕教程"这种长尾词。你猜怎么着?三个月自然流量翻了四倍。这就是关键词细分的力量——与其在红海里扑腾,不如找个蓝海小池塘当大王。
找关键词的三大误区
1. 盲目追热点 看到同行都在抢"亲子游"这个词,立马跟着冲?别急!上周我帮朋友分析数据时发现,他旅行社站点的真实转化词其实是"周末带娃去哪玩"。用户搜索时那种微妙的心理差异,往往藏着金矿。
2. 忽视搜索意图 有人搜"手机推荐"可能是想买新机,也可能是想看评测。上周我调整了个数码站的分类页,把购买导向的关键词集中到产品页,把评测类关键词引流到博客区,跳出率直接降了20%。
3. 不看数据硬猜 刚开始我也犯这毛病,觉得"家用健身器材"肯定比"小型健身器械"搜索量大。后来用工具一查,后者月均搜索量反而高出37%。现在我做任何优化前,必定先拉三个月搜索数据报表。
实操中的野路子技巧
有次我突发奇想,把产品页的"蓝牙耳机"改成"通勤用降噪耳机",转化率居然提升了15%。后来琢磨明白了:带场景的关键词能自动筛选精准客户。
还有个邪门发现——在问答类内容里,用"怎么解决XX问题"比"XX技巧"的排名更好。比如"怎么去除衣服火锅味"就比"衣物除味技巧"更容易冲到首页。估计是算法觉得这种表述更接近真实搜索习惯。
最近在做的美食站更绝,我们发现菜谱类内容里,加上"新手必学""十分钟搞定"这种前缀的词组,点击率能高出普通关键词两倍。你看,用户要的不是冷冰冰的信息,而是解决方案。
内容与关键词的共生关系
去年改版过一个家居站点,把"客厅装修"这种大词拆解成"小户型客厅显大技巧""采光差客厅配色方案"等20多个细分话题。奇迹发生了:虽然每个词搜索量都不大,但加起来的总流量反而超过原来死磕大词的效果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,有篇讲"阳台改造成本"的文章,因为详细列出了不同城市的材料人工价,居然自发产生了"北京阳台装修多少钱""上海封阳台报价"等上百个自然长尾词。这说明优质内容本身就会孕育关键词。
现在我做内容前都会先画个"关键词树":主干词放导航栏,枝干词做分类标签,长尾词撒在具体内容里。就像炒菜放盐,关键词也得分层下料才入味。
那些年踩过的坑
记得有次为了冲"旅游攻略"的排名,把站内所有页面标题都改成"XX旅游攻略"。结果呢?首页权重被分散得七零八落。后来学乖了,核心词只放在主力页面,其他页面用关联词打配合。
还有个教训特别深刻:千万别在移动端和PC端用同一套关键词策略。去年双十一前,发现移动端搜索"冬季外套"的用户,70%会加上"显瘦""小个子"等修饰词,而PC端更多搜索"品牌+型号"。这种差异不做数据分析根本发现不了。
最近两年算法更新越来越频繁,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:关键词要服务用户,而不是讨好机器。把这点想通了,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。就像做饭,食材再好也得考虑食客口味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