样式(CSS)就是装修环节。记得我做的第一个响应式页面,在电脑上美得像幅画,手机上一看——导航栏直接把内容挤到外太空去了!后来才明白要用媒体查询,现在想想,CSS这玩意儿就像女人的衣柜,永远少那么一行代码。
至于行为(JavaScript),绝对是网站的魔法棒。有次我写了个轮播图特效,结果点击按钮时图片像抽风似的乱跳。调试半天才发现,原来是忘了清除定时器。这种痛,每个前端都懂。
二、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新手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,我敢打赌八成是图片路径。明明本地显示好好的,上传到服务器就变成裂图。后来学乖了,绝对路径相对路径分清楚,该用`/img/`的时候绝不偷懒写`img/`。
表单验证也是个坑王。有回做注册页面,前端验证写得滴水不漏,结果被同事用Postman直接往接口灌垃圾数据。这才明白什么叫"永远不要相信前端传过来的数据"。现在我做表单,前后端都得穿上三层防护甲。
移动端适配更是一把辛酸泪。你以为`width:100%`就万事大吉?iPhone的刘海屏分分钟教你做人。现在我的Chrome开发者工具永远开着设备工具栏,测试时恨不得把每个型号的手机都模拟一遍。
三、从"能跑就行"到"用户体验"
早期做网站,我的追求特别朴实:功能实现就行。直到有次亲眼看见用户对着我设计的导航菜单原地转圈——那个迷路的小眼神,简直像在超市找不着出口的老奶奶。
现在我会特别注意这些细节: - 按钮至少要44×44像素,不然手指粗的人根本点不到 - 表单要有明确的错误提示,不能只给个红色边框了事 - 重要操作必须二次确认,特别是删除类功能
有回改版时加了页面加载动画,用户反馈居然出奇地好。其实数据根本没变快,但那个转圈的小图标就让等待变得可以忍受。你看,用户体验就是这么玄学。
四、工具链的进化史
我的工具库这些年更新换代堪比手机迭代速度。最早用Dreamweaver拖拽建站,后来发现手写代码更灵活;从jQuery一把梭到现在Vue/React三选一;连代码编辑器都从Notepad++换到VS Code——说实话,光是装插件都能玩一下午。
构建工具更是日新月异。记得第一次用Webpack配置项目,密密麻麻的loader看得我头皮发麻。现在倒是离不开了,特别是那个热更新功能,改完代码自动刷新浏览器,简直像有个小秘书在旁边伺候。
不过工具再多也要记得: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有次跟风用新框架做企业站,结果客户的老旧IE根本跑不起来。最后还是乖乖切回jQuery,交付时客户还夸我们"技术扎实"。你看,有时候退步反而是进步。
五、上线不是终点站
很多人以为网站上线就完事了,其实这才是开始。就像养孩子,生下来容易养大难。
我维护过最久的项目已经五年了,期间: - 换了三次服务器,从虚拟主机到云服务 - 数据库迁移两次,每次都是不眠夜 - 前端重构时,发现2018年写的代码像天书
最惊险的是有次服务器被攻击,凌晨三点接到报警短信,穿着睡衣爬起来回滚数据。现在我的电脑永远开着SSH客户端,活像个随时待命的消防员。
结语:永远保持学习
这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永远有新东西。昨天还在学Flex布局,今天就要搞Grid;刚弄明白RESTful API,GraphQL又来了。有时候觉得,我们建网站的人就像冲浪手,技术浪潮推着你不停向前。
最近在尝试把AI助手集成到CMS里,虽然现在效果还有点智障,但谁知道明年会怎样呢?反正我已经准备好继续这段奇幻漂流了——毕竟,让一个个想法在互联网上落地生根,这份成就感多少钱都买不来。